一句话,如果今天我想卸载知乎,能让我犹豫的绝对不是这个问题下回答的诸位,而是朱慈,这就足够了。

看到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朱慈,愚者,李拐儿,白纸? - 知乎

坦白说,我是极端讨厌写这种观点性的文章的。因为我觉得说服别人属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且没有意义的事情,纯粹就是浪费时间。我一向笃信的是拳头才能使人信服(当然实际操作中需要灵活调整)。所以我一般只输出观点,甚至懒得表达观点。

但是有些评论我看着真的有点恼火。有时候我写议论性文章不是为了说服什么,纯粹是厌蠢症犯了。可能是项目的原因,我最近厌蠢症发作的非常厉害,一个简单到极致的道理居然一群人看不明白总会让我气的吐血(尤其是在你对接项目的时候)。我懒得参与无谓的争论,所以我在自己博客里隔空输出观点。

大家知道我曾经在博文里大量引用朱慈的文章。我对朱慈的态度很简单:

我喜欢他的文章,其他的我一律不想管。

诸位了解我的都清楚,虽然我不擅长写作,但是我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极其苛刻,我对自身的文学素养水平是相当自负的。而朱慈的文章能够吸引我已经足以证明其在文字修辞组织方面的天赋。我自愧没有这样的天赋,一度想要模仿却无法得到其神采。能将文字玩弄的如此轻松,我不得不佩服。

然后是他文章中的思想。我觉得他的文字能够如此地直击心灵,根本原因还不是他文辞的绚丽,而是他对人的心理尤其是阴暗面深入的剖析。我知道朱慈可能不算什么正统心理学(他自己应该也说过),但是无所谓,对我一个理科生来说根本无所谓什么权威,我只跟着感觉走。

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最近回答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生理性喜欢?”

他的回答第一句话很简短:

“是吃掉。”

那一刻我背后起了鸡皮疙瘩,不是害怕,而是震惊于他对这种感觉的描述是如此精准,把深埋在心底不可能描述得出来的东西就这样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我并不清楚他所叙述的故事是真是假,很有可能那只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是虚构不正是小说的创作手法吗?能够将这样的技能运用到极致,不也是一种足以令我佩服的能力吗?

我十分清楚认识到的一点是,所谓“朱慈”只是一个人设而已。想要从网络上寻求真实是一件愚蠢到令人发笑的事情。我一直把他的文章当作小说在读,把他本人当作小说的角色。可谁说小说不能摄人心魄?虚构的文字能拥有比真实更为强大的力量。


有人拿他的人品问题去抨击他,在我看来这对我读不读他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倘若他有罪,就让法律去制裁他,只可惜我至今没有看到有人发出什么确凿证据。至于所谓的网聊玩弄感情……恕我真的抱不起什么同情心,可能我也是个坏人吧。只是我现在觉得我有必要收束一下自己泛滥的同情心,这对我的生活实在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冷漠无情的人经常过的比我好得多。

我承认他的文字很有吸引力,他断更的一个月里我频频光顾知乎只是为了确认他是否回归。只是有的人把虚构当成了现实,真的把他当成神明在供奉,祈祷着妄图得到拯救。朱慈不止一次在回答里表露出自己恶的一面,他的自我叙述中将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爱,没有同情心,阴暗而变态的魔鬼,对读者没有任何同理心,只在乎读者的流量。他自己都如是说,如此还不足以对他进行祛魅,真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

对朱慈的神化或者妖魔化都是偏颇的。或者说我一向反对对任何人的神化或妖魔化。可惜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看待问题的人从来就是少之又少。这也符合网络的规律,态度客观的人谁会发评论出来说话呢?他毫不掩饰自己在利用读者,读者在他眼里不过是流量罢了。但同样的身为读者我也在利用他,我从他那里获取了文章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价值,而他又没从我腰包里掏走一分钱,我最大的损失是用了一些内存空间在手机里下载了知乎。不管朱慈是精神病人还是个精明的商人,这是于我而言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交易。可笑的是有人因为心底接受不了自己的神像只是一个木偶,就把爱慕变成了憎恨,思之令人发笑。

还有一个我绷不住的就是拿朱慈和太宰治作比较,认为读朱慈不如读太宰治的观点。我真是不知道这群人哪里来的这种文学上的优越感,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高人一等。文学可以有比较,可以有偏好,最要不得的就是优越感。你在这里拿太宰治来抨击朱慈,殊不知隔壁另一个话题下正在拿俄国文学抨击太宰治,然后这帮子拿俄国文学的什么阳光大气正能量风格说事的时候又是毫不意外地无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仿佛就将老陀踢出了俄国文学的范畴。你笑话别人时殊不知自己的论据已经成了别人的笑话。这种可悲的鄙视链简直乌烟瘴气,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文学讨论范畴,说到底就是毫无文学鉴赏的能力,只懂得诉诸权威,跟随着公众的评价人云亦云。

(说到底文学领域的所谓权威根本一文不值,我读的几名作家都可以说是现代小说的大师级人物,结果都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知道这个破奖一天到晚发给什么牛鬼蛇神)

我还是很喜欢朱慈在新的回答下的那句话,虽然这句话有布局设计故意挑衅的意味,但是我还是喜欢:

“更何况其他人写的都是什么垃圾。”

骨子里的自卑,灵魂里的自傲。或许我所产生的共鸣,只是因为我也不过是如此。


最后一种观点是最多的,认为朱慈的文字是一种蛊惑,如毒品一般使人上瘾,然后慢慢滑向深渊。

我承认朱慈文字有极强的诱惑力,有段时间几乎成为了我的生活必需品一般的存在。他的文章很少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也许他也没有解决方案,他只是像解剖尸体一样将我们划开,把溃烂的伤口血淋淋地暴露在我们自己的面前。我承认他的文字会让太多的人甘之如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但我想提到朱慈常常表达的一个观点,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心理问题,常常伴随的,是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的环境。环境没有改变,问题就不会有真正的解决。同样的,并不是朱慈的文字诱导读者滑向伤痛的深渊,而是沉没于原生家庭与社会创伤的人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选择了朱慈。即使他并不能也不是为了承担这样的使命。

试问没有了朱慈,一切就会因此而改变吗?沉溺于阴影中的人就会因此而走出来吗?没有了朱慈,那么又有谁能成为这个替代品呢?这样的替代品,就不会有上面这样的种种问题了吗?比起朱慈在互联网中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邪恶”,真正的生活,难道不更加面目可憎吗?

所以说,不要再试图阻止我去追逐这样哀伤而美丽的文字。也许那不能拯救自己,但是阴影迫近时,也许我可以更加坦然一些。

在这个后现代的时代,或许我们都是精神病人。